董国强是民革党员、淮南市谢家集区政协委员、淮南市谢家集区第四中学高级教师。作为一名民革党员,他热心民革工作,以满腔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履行民革党员义务和政协委员的职责。作为一名教师,在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董国强热爱本职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默默地耕耘。2005年9月开始,他参加了一年支教工作,用责任和爱心谱写了一曲支教之歌。
其实,接到区教育局到扬公中学支教通知后,董国强一度心里十分矛盾:扬公是一所陌生的学较,环境不熟、教师不熟、工作如何开展?自已小孩面临小学毕业,父母早年去世,家中无人照看,小孩学习怎么办?尽管如此,他仍然赶赴扬公报到。到了扬公中学,他了解到,扬公中学是一所2300多名学生,36个教学班级的完全中学,仅有教职工82名,每个人的工作量都很大,教学任务繁重,老师每周代课20节左右,有的老师代课任务达到30节以上。老师缺编现象严重,体育老师更是缺乏,仅有2名。但教师们毫无怨言,每天都全身心地工作,满腔热忱地教学。得知这些情况后,董国强明白了区教育局领导选派他下乡支教的意义,于是,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扬公中学领导的安排——高中8个班、初二5个班的教学任务,课余时间还主动协助体育老师辅导、训练高三的体育考生。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师,董国强深知,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更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师的人格品行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在扬公中学支教期间,他严格要求自已,不迟到、不早退,不管刮风下雨,总是提前到校、提前进堂,在课堂上注意自已的言行举止,深怕影响学生,使学生懈怠,造成负面影响。为了搞好教学工作,董国强认真学习了新课改的有关理论和其他与新课改有关的材料,使自已的教育观念实现了三大转变,即:“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教学方式由“传习式”向“学导式”转变;努力转换教师角色,即:服务者——为学生服务是教师的职责;设计者——是学生健康的设计师;帮助者——出现在学生最需要的时侯;开发者——教师是智者的体现;组织者——教师是能者的体现;指导者——“解惑”和“引导”是长者的义务。
在教学中,董国强自始至终贯彻着这一教学思想,将所学的理论和新的教学理念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去。在篮球教学中,他打破传统教学规律,尝试使用从投蓝开始、从游戏进入的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喜爱篮球项目的人数增多了。短跑教学,他努力营造教学气氛,通过往返、接力等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参加进来,普遍提高他们的快跑能力,改变了以往注重个别学生发展,注重技术教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得到跑的乐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董国强平时今常和学生们交心,帮助他们解决与体育键康有关的疑难问题以及生活上遇到的种种疑惑,指导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勇敢战胜困难,树立坚强信心。
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同时,董国强还积极主动地协助体育教研组长开展工作,帮助他们组织了扬公中学第三届学生校园接力比赛、全校学生拔河比赛,活跃了学校教学气氛。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组建和训练校田径队,首次组队参加淮南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并取得多个单项第一、第二的好名次及总分名列前茅的好成绩。他还对高三报考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在专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受到扬公中学领导和教师的好评。
支教工作使董老师看到,在那种简陋的教学环境中,农村学校教师始终兢兢业业工作,认认真真教书,不追名逐利,任劳任怨。董国强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学习榜样,把这种奉献精神默默地渗透在自己的言行中。一年来,他和扬公中学的教师、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种纯洁的友谊,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朱玉珍)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