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查看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革要闻
民革安徽省委会建言“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协同赋能安徽高质量发展”

浏览:998 发布人:宣传部 2024/05/14/16:27


2024年5月11日至12日,安徽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暨“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协同,赋能安徽高质量发展”资政会在合肥召开中共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出席开幕会并发表讲话安徽省政协主席唐良智主持会议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安徽省委会主委马传喜出席会议。民革安徽省委会副主委檀结庆、王安义参加会议。




会上,安徽省政协常委、民革合肥市委会常委、安徽肥肥网络集团董事长汪海代表民革安徽省委会作题为《推动长三角科创产业协同,促进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大会口头发言。

民革安徽省委会在发言中认为,长三角拥有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19个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350余位两院院士,科研基础雄厚、高端人才集中。当前,安徽省正深度融入长三角,但在科创和产业协同中还存在科技创新协同不足、区域产业协同有待加强、科创和产业对接的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

为此,民革安徽省委会建议:

以技术协同促集聚,培育我省发展动能主动融入长三角协同创新网络。安徽省科创能力呈现鲜明梯度差,基础薄弱的城市要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发达城市的科技协同创新合作,借势发展。凝聚创新发展合力。安徽省各市要立足自身基础,专注特定创新领域或创新链上的特定环节,加强与长三角其它城市的技术互动、资源共享和转化运用。加强科技协同攻关。围绕前沿核心技术领域,安徽省和沪苏浙可共建高能级的科学设施、高层次的科研院所和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交叉协同创新攻关,加快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突破,共同打造世界级研发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

以产业协同促分工,提高我省发展效能基于产业生态位分工协作。围绕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分工体系,优化安徽省产业布局,促进跨区域产业协作,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聚焦优势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挖掘资源禀赋,谋划安徽省各市最具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特色功能。融入长三角科技攻关,合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拓展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优化对接模式,搭建产业链互助平台,促进安徽省企业和沪苏浙企业自主进行匹配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以人才协同促共享,激活我省发展潜能精准布局高端人才链。聚焦安徽省优势特色领域,以优势产业吸引聚集人才,推动人才链和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联合搭建人才共享平台。有效整合安徽省人才要素资源,深度融入长三角人才发展空间,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柔性集聚。推动构建统一人才要素市场。消除阻碍人才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机制障碍,加快完善高端人才互评互认机制。

以政策协同促融合,释放我省发展势能坚持整体“一盘棋”。整体谋划、重点发力,打通制度堵点,增强安徽省在长三角区域的政策协同和融通对接。打好政策“组合拳”。构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政策体系,推动安徽省与沪苏浙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政策链上有序互动。规范统一制度标准。完善省内协同创新法规制度,促进省内各市同步实施,明确各市在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积极锻长板扬优势,全方位联动沪苏浙。安徽省有强大的创新“基因”和产业“脊梁”且具备区位交通优越、人力资源充沛等独特优势。要围绕汽车“首位产业”和光伏智能、新型显示、智能家电等优势领域,携手沪苏浙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布局建设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聚焦通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先行先试。重点打造“科大硅谷”这一重要创新平台,着力培育一批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实现科技、产业、资本直通。

民革安徽省委会同时提交了《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科技产业协同创新提供智力支撑》《攻坚图像传感技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三个“主导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产业强劲增长极》《加速科研成果“生叶生花”,推动“双链”融合发展》《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完善梯次培育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7件大会书面发言材料。(王倩倩)

打印 』※ 收藏此页 ※『 关闭
×

关注微信公众号